香港木庫 HK TimberBank
「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張協《雜詩》
鹽田梓村民是信奉天主教的客家人,男性負責出海捕魚,女性則負責田耕。漁民每每帶著辛勞所得的漁獲上岸,看到碼頭上的石躉便會因能夠歸家而感恩。看似普通的石躉其實是客家村屋禾塘的一部分,村民會利用禾塘放置並曬乾穀物,與他們傳統的生活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藝術家將三棵受颱風「山竹」吹襲而塌下來的島上老樹,重新演繹出海浪翻滾與行雲若霧的形態,訴說居民與大自然世代相傳,與風浪搏鬥,也與天雨雲煙共舞的故事。此外,作品亦代表了縱使大樹塌下,初心卻不滅的人文精神。
2019年初文化葫蘆接觸木庫腦細RICCI 成為第一屆西貢鹽田梓藝術節的其中一位委任藝術家,當時木庫仍然只是在萌芽概念階段。直到年中,藝術節工作展開,Ricci 和同事們第一次到鹽田梓現場參觀這些倒塌樹木除了被燒成草木灰撒在農田中外也沒有其他出路。(傳統農民方法)想回收再造就要先找到「唯一出路-就是離開鹽田梓! 要把塌樹幹切割成一米多的長度,再由村長用僅可龜速移動的老推土機把樹幹一截一經泥濘的土路推到岸邊,再聘用躉船吊到西貢碼頭然後再運到木庫進行乾燥處理,運送過程就已經用上了兩個星期。學習曲線 以指數速率 上昇展開序幕。
當時設計概念用了非常有限的技術向村民解釋藝術長櫈的形態,並選擇了村公所外面的一座石屎躉做基座。老校長和村民不太看得懂三維設計的渲染概念圖,而村長則覺得設計可以用上塌樹材料,可以美化那破舊的石屎躉,讓途人等船時有地方可以坐立著欣賞夕陽,設計方案就勉強過了關,可以展開製作。
製作開展前,村長叮囑長櫈設計不要完全覆蓋石屎躉,要讓一小部份石屎躉外露作為留念。原來過去鹽田梓幾百年歷史,男村民出外捕魚歸回,會把漁船綁在那石屎躉(原本舊碼頭遺址),並且會用手大力拍打石屎躉,說一聲「埋舟」,若拍打有痛感即是經歷過暴風雨後死裡逃生,仍然可以安全回到家中;若果拍打沒有痛感,那應該是漁民只淨下靈魂回來,肉體遇上海難。孩童時捉迷藏大叫「埋舟」,原來也是出自航海安全歸來泊船的意思。
鹽田梓村的另一個傳統,就是農務大小事務都由女村民擔當,而那幾棵塌樹,就是以前農田旁的樹木,想必老農婦午後在樹蔭下作息休憩,看著田埂中的農作物在微笑。
最後作品取名流波行雲,外形就如田埂中的雲霧,海中的波濤洶湧,描述幾百年鹽田梓男漁民女農民與自然搏役的歷史生涯。
無獨有偶,腦細藝術家最初的預想圖只是憑空想像,香港從來都沒有過一樣的設計(什至外國也沒有),成品安裝後卻與鹽田梓對面海的山巒相影成趣,互相呼應。想必是樹精靈 / 天父老早便賜下靈感,十面埋伏,造就了一個樹木再生的傳說。
2019 年,初出茅廬的木庫同事,手無寸鐵地,由第一棵樹開始回收,設計,生產,打磨,安裝。在簡陋的廠房內能做出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 「佢地唔係傻既,就一定係癲既」
流波行雲也殿定了香港木庫以後發展的技術基礎,以至2022 年做出東涌東薈城的十米長櫈「木聞」作品,是可一不可再的寶貴經驗。
鹽田梓藝術節:www.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鹽田梓藝術節由旅遊事務署主辦,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以「天、地、人」作為每屆藝術節主題,旨在為參加者帶來集藝術、宗教、文化、古蹟及綠色元素於一身的嶄新體驗。
更多詳情 【按此瀏覽更多】
照片來源:鹽田梓藝術節